来源:周末策划师
我又想去吃砂锅了。助手嘟囔说,“太好吃了,我光顾着吃去,都没用笔记下什么。”
真好,水果湖有了一家我甘心当“回头客”的精品砂锅小店。
有多小?我第一次去忍不住笑,离省府大院老近了,难为她能“挤”出这么半隐半露的小宝地。
一个外堂一间内室,估摸着不足百平米,精巧地布置下了8张台,能容纳20来个人。
堂屋里还“挤”进了一整套价值百万的紫檀圈椅和老案几,传家宝,太沉,试着单手挪,动都不动。
11月的午后阳光绵长而暖得人懒洋洋,直照进小店的心窝。
点菜简单,20多款私房砂锅,从1号到21号编排着,好记好认,静候你翻牌子。
砂锅们从58元到元不等,百元以下的砂锅占七成,还有两款“素砂锅”。
想在武汉找个传承四代的名厨世家,不容易。
主人宗姐,水果湖长大的80后姑娘,皮肤白皙得不得了,沿袭家传四代的名厨手艺。
我与她相识多年,尝过她N顿饭,对滋味的拿捏她从未有一次失手,传统技艺扎实,劝她注册一个“宗家菜”。
简单说,宗家一代(太爷爷)是清朝王爷的私厨;
宗家二代在中山公园做珍馐宴席,接待汉口的商贾贵胄;
宗家三代在80年代,开了水果湖第一家餐厅,生意羡煞旁人;
到了宗姐是第四代,继承衣钵的她,前几年在中北路某楼里开了人均元的预订制“私宴”馆,每天只接待两桌。
……
今年特殊,她重回水果湖,琢磨出20多款好料的砂锅,开了这家叫“一喜”的精品砂锅小店,人均来元。
“做私宴久了,习惯了挑好食材和贵调料,人均降下来了,我降不下来。”武汉妹子性情直爽。
以祖辈的御厨传承为傲,武汉很少有店里会用的藏蓝皮革桌垫,一张一百多元“一抹就干净”。
茶壶、碗筷选的是老京派“官府菜”的器皿,古色古香,喜庆温暖。
她对历史有情结,里外墙上还挂了不少老照片、老古董。
砂锅品种太多,我带助手分三天去吃,锅锅精彩。
刚开三个月,水果湖闻香而动的回头客已经一拨拨地找来。我们第二次中午去,愣是腾不出一张桌子,只能去附近的参差咖啡喝了1个小时再来。
我跟她说,你要燃烧小宇宙哇,争取早日坐上“武汉砂锅皇后”头把交椅。
20多款砂锅,细看之下,很多创意搭配在武汉都少见,她独门的想法,比如“清远鸡+猴头菇”“麻鸭+八爪鱼”。
来来来,上个“2号砂锅,土黄鳝新西兰羊排”,她把食材破格升了级,不一样的鱼羊鲜。
费时费火的砂锅慢炖菜,只一根烟的光景就能快速上桌。有赖于整整一上午的足火煨炖。
吃砂锅最让我怦然心动的一刻,就是"揭盖子":这也是店小的好处,从炉子上炙热翻滚的锅子,三五步就能端上客人的桌。
所谓“镬气足”,是中国菜的魂魄。那种汩汩冒泡的滚烫和微微的抖动,诱惑得人奋不顾舌。
荆沙酱?沙茶酱?黄豆酱?海鲜酱?滋味平衡且隐秘,你愣是猜不出她用了什么酱。
“我爷爷留下来的烧羊肉和烧鳝鱼秘方,我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了。”菜单上标有“祖传砂锅”的字样,向祖辈致敬。
关键是那几勺秘制酱和几味中草药,宗姐擅长把它们融合成武汉人觉得亲切的味道。
一斤半的新西兰羊排(新鲜时称量),文火炖40分钟后软烂香润,再用它醇鲜的汤,去烧一斤多的开花背土黄鳝。你说鲜不鲜?
我第一次去,瞥一眼旁桌,看砂锅个头不算阔大,随口点了三个——结果,眼里饥肚里饱,打包回家。
宗姐的砂锅太实诚,扎扎实实——没有打底菜,一锅荤菜食材的量,放别家能出两份砂锅。
比如“12号砂锅深山猴头菇清远鸡”,一整只全鸡,烧1斤多鲜猴头菇,除了一把青蒜叶和红椒——没了。
纯料的好处是,汁水浓稠鲜美到你舍不得放弃。店里的米饭沽清很快,几乎每桌都会喊“老板加米饭,再加一碗。”,浓汤砂锅,米饭杀手。
我每天减脂运动,也破例来了一碗饭浇汁。宗姐说“我冒放么事油,算薄油砂锅,只靠鸡鸭牛羊自身的油脂,烧得香喷喷。”
她迷上了研究“营养学”,做菜少油少糖,自己瘦了20多斤。
你多吃几次,真的咧,浓郁,黏稠,但不油腻。
每种宗姐的砂锅只有一荤一素两种主食材,她筛了又筛的明星“男主VS女主”。
拿“1号砂锅金钱牛键特级冬笋”来说,新鲜的金钱牛腱上秤1斤半出头,她挑的块块肉中藏筋,切块大,烧得晶莹剔透,既无脂肪又不塞牙。
不要小瞧“荤菜伴侣”,敢写上“特级冬笋”真不是吹牛,口感像荸荠,嫩爽没啥纤维,“进价一斤50多元,产量低得很,比肉还贵。”。她偶然在福建茶商那里吃了一次,眼睛发亮,托他帮忙买。
两种好食材,3小时慢炖,吃得心满意足。
我是肥肠爱好者,没法达到陈晓卿那样挚爱如命的级别,因为遇到的肥肠多是被狠狠撸去肥油的“阉割”净肠,基本就剩一层寡净的厚肠皮。
看到菜单上的“5号砂锅极品肥肠猪血”,忍不住又下手点,万一呢,万一遇到真肥的肥肠呢?
果不失望。
宗姐懂肥肠,这东西不能刮掉中间那层蓬松的内壁油花,就像顶级和牛的“雪花密布”一样重要,香气灵魂。
宗姐看上的是市面上新鲜的青猪肥肠,更软糯弹滑。自己用面粉仔细清洗,一斤多的足量,微辣,吃到过瘾。
“11号砂锅带筋猪手”也是,你平时买的猪手多是“被抽了蹄筋”的,宗姐亲自选的肥坨猪手,中辣上桌。为何特意选猪手而没选猪脚?她可以仔细给你讲讲。
宗姐选料挑剔,连一道貌似传统板栗烧仔鸡的“13号砂锅极品油栗鸡翅中”,黄澄澄的板栗怎么个头这么大,甜度和粉糯都胜过我吃过的炒栗子?
她用的是更贵的油栗,鲜果期短,“过完春节就没了,抓紧吃。”,鸡翅在锅里甘当配角。
“爷爷常跟我说,烧菜不需要太复杂的调料就能很好吃。窍门就是,食材够好够新鲜,找到凸显它鲜美的调料,而不是用调料掩盖它的味道。”
宗姐的后厨里,酱油用六月鲜、蒸鱼豉油、鲁花生抽,蚝油用“财神”和“旧庄”。
“一般熟客来了,点个红锅,配个白锅,吃得蛮舒服。”红锅指的是微辣红亮的烧荤,白锅指的是粉红奶白的炖菜。
宗姐的“9号砂锅手工鱼糕粉藕汤”那个藕汤(悄悄说比我妈煨的排骨藕汤好喝),有一点点透明状,像藕粉般黏滑。
砂铫子把九孔莲藕“煨圆”了才能出这个效果,火候足,汤头甜润,再和荆州鱼糕一起煮,低油低脂,大家抢着喝。
“6号砂锅滩羊排手工鱼丸”上桌时,像个嗤嗤冒烟的地雷。
为何“宁夏盐池滩羊”比别的羊贵一截还越来越红?
我略研究了一下,这种浑身雪白的羊,肉质细嫩且不说、它风味物质高,但含脂率和胆固醇比别的羊低,很聪明嘛。
耗时2个多小时的浓白冬日暖汤,鲜美好喝的呀,透着淡淡的当归味儿,后味微甜。
舍得给,大块羊排恨不得能手抓啃。
表扬可爱的手工小鱼丸,形状像小枣,弹牙细嫩,一口一个。“我老公做的。”她老公是北方人,腼腆憨厚力气大,另一道“15号砂锅手打马蹄肉圆”里的肉圆,常有老客人们特意要订,全是他奋力搅打的成果。
不要忽略了汤里的那抹金黄,丽水油豆腐,紧实,豆味儿浓。
我从中摸到一个砂锅搭配的美味公式,“山珍+水产”,例如“3号砂锅大湖麻鸭八爪鱼”。
精瘦麻鸭和活舞乱爬的大连八爪鱼一锅同烧,陆地与海洋的结合,鲜上加鲜,炖到你浓我浓。
浓汁拌面,挺了头。
除了砂锅菜单,宗姐还有一个“宫廷菜系”,共两个菜:《贵妃最爱的赛螃蟹》和《慈禧菜谱里的茄鲞》(鲞,念Xiang)。
“明天能做给我吃吗?”
我一连缠问了两次,宗姐笑着望老公,“他真不想让我把这个写上菜单,做起来太麻烦了。”
这道失传多年的“茄鲞”不是红楼梦里的方子,是道宫廷菜,来自慈禧太后的侄女口述。
费工费时,宗姐老公亲自做,产能极低,一天只能做三份,提前一天预订。有多讲究?宗姐老公叹气说,像蛋白必须用鹅蛋,大蒜必须立切然后……他答应了我,前后要做5个小时,他快哭了。
第二天我专门为它而来,空桌等待谜底揭晓。
噢,原来它是一道蒸菜,上桌时一副“秀毓名门,祥钟世德”的庄重派头,圆墩墩,一层层,像个天坛。
“宫廷菜讲究‘君臣佐使,围配镶酿’……”茄子何德何能怎么总轮到它当君?就因为老佛爷爱吃茄子?
从外往内慢慢吃,它其实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塔”,五层食材(素为主),分别煎炒蒸炸,再一起上笼蒸55分钟,滋味彼此渗透,是一道“胸怀广大、宇宙般奥妙”的古法菜。
素鲜的高潮,挺有意思。
宗姐说它们“蛮好吃”,真的蛮好吃。
厨房阿姨们自制的手工红薯丸子,不给糖,红薯自带的香甜够了。
用料单纯的老北京山楂条,酸甜解腻呀,一根接一根。
宗姐小时候爱吃的“牙签肉”,纯里脊肉自己穿的。
“鳕鱼鲜虾饼”和“烤肉芝麻棒”,是从她老公家乡山东买进,蘸蜂蜜芥末酱。那饼挺实诚,鳕鱼茸里包裹整虾,小孩子爱得不行。
自制“蔬菜大春卷”,皮薄脆,清新爽脆的蔬菜馅,咸度刚好。
没错,店里标明第21号的压轴砂锅,是一道文火慢炖的盅装甜品,58元一人份“豆浆炖花胶”。
宗姐风格,足足三两花胶,用“美龄粥”的老法子用浓稠的豆浆微火炖煮,我把它当香甜的下午茶,一盅吃饱了,黏嘴巴。
(店里炖好3个小时内请尽快喝,提前电话预订)
它甜得含蓄,润口润心。忽然想起张爱玲的一句:“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
一锅一喜,欢乐小聚。
店名:一喜砂锅(搜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