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鲁迅先生逝世84周年关于鲁迅,这些趣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84周年。谨以此文,致敬“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鲁迅先生。

说到鲁迅,我们就会想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鲁迅在我们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严肃、无趣。

实际上,真实的鲁迅有趣得很。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陈丹青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郁达夫说,“鲁迅是中国唯一的美少年”。

他是我们最熟悉的名字,同时又是最陌生的人。

今天,我们尝试着来还原一下,一个生活中真实的鲁迅。

鲁迅从小就是个皮孩子。

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他就特别喜欢给人起绰号。班上有个女生特别爱哭,一哭就眼泪鼻涕齐下,迅哥儿从此就管人家叫“四条”,眼泪两条鼻涕两条,形象得很。

鲁迅在北大讲课时,北大教授川岛,留了个学生头,鲁迅便给人家取名为“一撮毛”,每次见面,就甜甜叫一声:“一撮毛哥哥。”

他写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后,赠送川岛时,在扉页上留言:“请你,从情人的怀抱里,暂时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干燥无味的《中国小说史略》,我所敬爱的一撮毛哥哥呀!”

鲁迅写信也十分有梗。

收信人是教师,他就用“并请教安”。

收信人是学生,他就用“即颂学安”。

收信人是夫妇,他就用“即请俪安”。

…………

不但如此,鲁迅还会根据不同的信,在信尾写“日安”“时安”等问候语。

青年鲁迅是个学霸级的存在。17岁时,鲁迅第一次参加高考,顺利考入“华东海事大学”管轮班就读。但是这所大学既非也非,校风学风甚差,“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当时鲁迅虽已近成年,但个子不高,体育成绩自是不理想,加上年轻气盛出言讽刺了一个教员,竟遭学校严厉处分。鲁迅也任性,退学不念了。转年,他再次参加高考,又考入“南京铁道大学”,在此学习三年多,多次获银牌、金牌奖励。毕业时,大学规定,一等学生由总督签发毕业证,二、三等的学生只发给学习“证明”。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矿学等7门功课的成绩都在85分以上,是当时学校里年纪最小的学霸。毕业后,鲁迅决定继续深造。于是东渡,入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院。该校一贯位居日本大学前五之内,在国际则排60名左右,属于国际强的知名大学。在医学院上课自然得用日语,但老师也用拉丁文和德文讲课。所以鲁迅日文德文都不错。同班除鲁迅之外,均为日本学生。学年考时,鲁迅在全班人中排名68,成绩虽为中等,但作为一个跨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其中的解剖课,全班及格率都很低,日本学生都不一定能整明白,鲁迅作为一个外国人,成绩离及格线却只有0.7分。于是,有日本同学不服气,甚至怀疑鲁迅作弊,给他写了一封匿名信,信中警告他道:你悔改吧。海事、矿业、医学,这都是鲁迅曾学习的专业,横跨理工文医。作为名作家,偏偏鲁迅没怎么学过文学。在鲁迅留下的0多万字作品中,有近一半是译作。鲁迅在英文上不如德文和日文花的时间长,周作人说,“他是反对英文的。”但鲁迅的译作中有不少是欧美文学作品,后期他也翻译了不少东欧文学及苏联文学的革命文学作品。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多种作品。至少通晓三门外语,又是跨专业人才,中文阅读和写作出类拔萃。

鲁迅还是一个超级吃货。

前几年,鲁迅家用菜谱曝光,让我们看看鲁迅是怎么吃饭的。

这是年1月鲁迅家菜谱:

1日上午:洋薯炖鸡,咸菜煮鱼,榨菜肉片汤,卷心菜。

1日下午:合掌菜炖肉,萝卜牛肉,炒鱿鱼,卷心菜。

2日上午:鱼,豆付肉丝羹,及第草菇汤,青菜。

2日下午:炒面筋,蒸排骨,菜花炒鱼片,青菜。

3日上午:油豆付炖鱼,咸菜肉松,鲫鱼豆付汤,青菜。

3日下午:芹菜云耳炒牛肉,津菜炖鱼丸,蚝豉松,青菜。

…………

一看这菜谱,就知道鲁迅是顶尖吃货。

鲁迅超爱吃,研究者统计了一下,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发现他去过的名餐馆就有65家!包括广和居、致美楼、集贤楼等。

这还不包括不知名的苍蝇馆子。只要一有空,鲁迅就会邀约朋友,四处寻找美味,然后大快朵颐。

不过,鲁迅最常去的还是广和居。

广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鲁迅最喜欢吃广和居“三不粘”,

这道菜是用鸡蛋*、淀粉、白糖、清水加工烹制而成。

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

朋友们都知道鲁迅是个大吃货,所以去看他时,便常常赠送食材。

翻译家曹靖华河南老家有棵桦栎树,树根上长了一棵硕大的猴头菇,曹靖华专门回老家摘了猴头菇,带到上海,送给鲁迅。

鲁迅大喜,当即请梁园老板来做这道菜,并约了几位好友,一起品尝这人间绝味。

吃完不过瘾,鲁迅感叹:“要是能人工培育就更好了。”

40年后,浙江培养出了这种猴头菇。曹靖华专门写文告慰鲁迅:“您的愿望实现了。”

鲁迅也是一位时尚达人。年,鲁迅赴日留学不到一年,就把辫子给剪去了。当时,把辫子剪掉的中国人,就像男人穿裙子一样不可思议。但鲁迅才不管嘲笑和讥讽,我就是要留平头,咋地?后来,他干脆为自己设计了一款经典造型:铁刷一般整齐的平头,加上隶书“一”字的胡子。这造型,陈丹青评价是“好看至极”。“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非常的摩登。”“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鲁迅自己设计的大衣

很少有人知道,鲁迅年轻时,很喜欢为自己设计服装。

年,鲁迅给自己设计了一件大衣,样式简单,还带暗扣,挺括而新潮。

现在年轻人穿衣,喜欢混搭。我们觉得时髦新潮,却不知鲁迅早在民国就开始玩混搭了。

许广平最喜欢的一张鲁迅照片,就是鲁迅穿混搭风的照片:渔夫毛衣开衫里搭配v领毛衣,内搭一件中式立领衬衫,并把毛衣塞到裤子里提高腰线,混搭层次分明,十分前卫。

▲鲁迅的混搭风

鲁迅是一位服装搭配大师。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回忆:有一次,她穿红上衣去鲁迅家做客。

问鲁迅:“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却给她上了一堂色彩搭配课:“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

那个年代,便有如此前瞻的审美,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的眼光和品味。

除了文字,鲁迅玩得最棒的是设计。他是民国顶尖的设计大师。在那个没有PS的年代,鲁迅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审美,几乎包揽了自己的作品以及各大杂志的封面和装帧设计。▲鲁迅和许寿裳、钱稻孙设计的中国民国国徽鲁迅的设计有多厉害呢?年,蔡元培一出任北大校长,就慕名给鲁迅写了一封信:“余想请先生为北京大学设计一枚校徽,也不必多复杂,只需将先生一向倡导的美育理念融会贯通即可。”蔡元培原本也没抱多大期望,但是鲁迅的设计稿出来之后,蔡元培立即拍掌而呼:“绝了。”校徽上,“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北”字是背对背的两个侧立人像,“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寓意北大的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北大许智宏校长:“‘大’者,寓意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如此设计,让人拍案叫绝。而且,很多人更不知道,中华民国国徽也是鲁迅与钱稻孙、许寿裳一起设计的。鲁迅还是书刊装帧设计大师。他自己著作的封面和扉页,装帧设计几乎都是他一手完成。他一生设计了60多个书籍封面,既典雅蕴藉,又极具时代感,个个都是中国书籍装帧史上的经典。

▲这个书名,就采用了双线描字体,嵌入抽象几何图案的缺口,对应着本书“从艺术规律中”的用意。

▲这本《萌芽月刊》,作为文学和思想的“萌芽”,看起来也要圆圆的,萌萌的。▲鲁迅为小说集《呐喊》设计的封面——底色选用暗红,犹如腐败的血液。黑色方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仿佛是刻印上去一般。

如今大学书籍装帧专业的很多老师,都推鲁迅为中国书籍装帧第一人。

陈丹青更是多次盛赞鲁迅:“依我看,鲁迅却比民国年代顶著名的美术海归派,更超前、更有品质、更富草根性,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工作娱乐之外,鲁迅雅趣甚多。鲁迅先生喜欢养宠物。最开始,他喜欢养金鱼。后来,又特别喜欢养壁虎。章衣萍在《枕上随笔》中记载:“他把壁虎放到一个小盒子里,天天拿东西去喂,喜欢得不得了。”书法家沈尹默《追忆鲁迅先生》时,写了一首诗,就专门提到了壁虎:“雅人不喜俗人嫌,世顾悠悠几顾瞻;万里仍旧一掌上,千夫莫敌两眉尖;窗余壁虎干饭香,座隐神龙冷紫髯;四十余年成一瞑,明明初月上风帘。”鲁迅先生也喜欢养花。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年,鲁迅入住北京西三条四合院后,就种了好几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又特地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夏秋之夜,他便徘徊花下,一边闻花香,一边赏月亮。鲁迅先生还喜欢搞收藏。鲁迅在北京工作时,去过琉璃厂多次,收藏了图书、碑帖多册,外国版画拓品2多幅,石刻拓片多种。更是被誉为中国版画收藏第一人。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鲁迅也意外地火了,尤其是打着鲁迅先生名字的伪名言语录,一直经久不衰,鲁迅先生也一度被网友冠以“中国最强杠精”、“亚洲梗王”等封号。这种现象也衍生出了一系列调侃的表情包。“你们尽管编名言,说过一句,算我输。”“如果拿不准一句名言是谁说的,就说是鲁迅说的。”不过,以后再恶搞鲁迅先生名言名句可不行了,因为北京鲁迅博物馆推出了——“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监测系统”。▲北京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包括鲁迅故居以及鲁迅生平陈列馆。通过这个检索系统,可以轻松查询某句话是否真的出自鲁迅之口。怎么样?小伙伴们看到这里的你们是不是和团小西一样对鲁迅先生有了重新的认识呢?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就赶快去北京鲁迅博物馆打卡吧!北京鲁迅博物馆

馆内的鲁迅旧居,是北京保存最完好、唯一对外开放的鲁迅旧居。年10月,鲁迅从朋友处借贷买下了这座宅院,亲自设计并于年5月建成,鲁迅一家随后迁入新居,此处也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处住所。鲁迅前往上海后,其母亲及夫人朱安仍居于此。

鲁迅在这里共写作、翻译了多篇文章,后来分别收入他的《野草》、《朝花夕拾》、《彷徨》、《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文集中。并编印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出了象牙之塔》等,同时还主编和指导编辑了《语丝》、《莽原》、《国民新报副刊》(乙刊)等刊物,为培养大批文学新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次年3月,许广平先生将故居和鲁迅生前的藏书、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年初,文化部决定在故居旁建立鲁迅博物馆,于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日开放。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件,基本陈列包括鲁迅旧居原状陈列和“鲁迅生平陈列”。

北京鲁迅博物馆

开放时间:9:00—16:00

(15: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