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白癜风专家会诊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221003/11972530.html嗨,大家好,我是豫乡伊人,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种植小知识是:猴头菇发菌期间的杂菌、侵染性病害都有哪些处理措施!
科学防治病虫害:
(一)发菌期间的杂菌:
1.接入菌种难以萌发,吃料困难主要原因:菌种退化、老化;基料配方不合理,营养不全面、不均衡,导致菌丝抗性差;基料酸化;培养温度不适宜等。处理措施:更换脱毒菌种,并使菌种菌龄保持在40天内,或者完成发菌后7~10天。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原辅料,并力求使配方科学、合理,在讲究有机营养和营养平衡的基础上,合理调配碳氮比,并使基料营养全面、均衡。
如基料酸化,发生原因是装袋时间过长,或装袋时基料产热,或是灭菌起始温度低,可对症下药予以解决。调整培养温度在25℃左右,以偏低为佳;尤其夏季发菌不得超过35℃,冬春季节应保持在15℃左右,不能低于5℃。2.发菌期间发生杂菌,污染严重主要原因是灭菌不彻底;接种操作不规范;菌种自身携带杂菌;培养室杂菌基数较高,且无有效的预防措施等。
处理措施:无论出现任何杂菌的污染,均应首先将其清理出培养室,进行有效的杀灭处理,不得在培养室内继续留置,形成污染源,造成大面积、连续性的污染,并根据污染情况,研究分析污染原因,而后对症下药进行彻底的处理,以防问题的重复发生。菌袋中部或料内发生污染斑点、斑块,大都是灭菌不彻底引起的,也有个别是塑料袋被扎破所致,应根据情况予以处理。
污染点集中在两头接种处,大都是接种操作不规范所致污染,根据对年秋季生产调研情况分析,接种环节的污染率占总污染率的60%左右,主要因素:一是灭菌后的冷却阶段,在不具备专用冷却室的情况下,将料袋随便堆放,地面不洁、空气污浊,使杂菌自扎口处或破袋处进入。一般在菌袋生产中,要求设立相应的冷却室,并进行有效的消杀处理,比如石灰水喷刷墙面、顶棚及地面,热料袋进入后,应及时喷洒百病去无踪溶液或12倍强优戊二醛溶液,使料袋移入过程中带进的杂菌孢子被杀灭或抑制,以确保下道工序的安全。二是接种箱药物熏蒸不彻底,规模化生产时,应予配备食用菌接种净化机。
对菌种的携带杂菌问题,也不应很简单地对待,笔者曾在调研中发现该类问题,并且较为突出。这里牵涉到一个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引种用种者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的问题。如有的二级种或三级种发生了轻微的污染,仅仅是米粒或玉米粒大小的斑点状,在一定条件下,不再继续扩大,后被食用菌菌丝全部覆盖,就是菇农朋友形容的“杂菌被菌丝吃掉了”,但是,仅仅是覆盖而已,杂菌孢子仍继续存活,菌丝也无法将杂菌“吃掉”,当条件合适时,该杂菌仍会继续生长和蔓延;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某些供种者将其作为“合格菌种”甚至“优质菌种”用于出售,结果必然是引种栽培户因此而发生大面积污染;当然,也不排除供种者没有发现该污染点,或者因为业务技术水平的限制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菌种使用环节。如引种时要仔细检查、详细咨询,接种操作时,必须要在接种前将菌种用75%酒精进行表面擦拭,然后才能进行接种操作,这是起码的,也是接种操作的基本要求。培养室杂菌基数较高的问题,许多菇农对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认识,这其中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受环境影响,比如紧靠仓库、厕所、草堆、垃圾、鸡舍、粪堆等;二是没有接受系统的技术培训。
有条件的菇农可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制作PDA培养基,分装20个培养皿,分别放于培养室的四角及门口、窗口,按顶部、地面、中间三层放置,打开皿盖后15分钟,重新盖好培养皿,收集起来,置于30~35℃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开始观察培养皿内的杂菌菌落,区分开细菌、真菌,并进行计数,做好记录。然后按上述再制作部分培养皿,放入接种箱,或按操作程序打开接种净化机,同样放置15分钟后取出培养,24小时后进行观察并记录菌落数量。
两相比较即可清楚,培养室的杂菌基数很高,一般将是接种箱或接种净化机的控制范围下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由此,试验者可在思想上建立一个观点,即,培养室的杂菌较多,应该经常予以消杀处理。一般杀菌措施为:除正常的清洁、打扫、擦拭用药外,菌袋进入培养室后,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百病傻或赛百09溶液是非常有必要的,喷洒目标为顶、墙、空间,尤其门窗处、进出口更是用药重点。
(二)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幼蕾死亡,幼菇发黄、死亡等。主要原因:菌种未经脱毒处理,或者尽管引进脱毒菌种后,转接过程又感染病毒或病菌;覆土材料未经杀菌处理;环境、气候不适宜,病害预防工作不到位等。处理措施:使用未经脱毒的菌种进行栽培生产,发生病害的概率较高,如果采用脱毒菌种,则发病概率要小得多。
实验证明,脱毒菌种的抗逆性、抗病性较高,较之普通菌种发病率一般可下降63%以上;但是当引进脱毒菌种尤其引进F0级原始菌种后,尚需转扩F1级及F2级母种,继之再转接原种、栽培种直至栽培播种,期间要经多次转接扩大,如果生产环境以及某些生产环节操作规程不规范,则有重新感染病毒病菌的可能,从而导致出菇期间发生病害。
病害的预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每隔5天左右喷洒一遍杀菌药物,对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如遇年及年夏秋季节部分地区类似的高温、多雨、高湿气候,湿度居高不下,病害的发生将会更加严重,所以,更可显示出预防工作的实用效果来。其中主要预防措施包括:清理卫生,保持洁净,尽量降低湿度,保持适当通风,每5天喷洒一次百病傻或赛百09溶液等。
一旦发现有病害发生,则应立即清理病菇,将病菇表面覆土或基料清除1厘米深度后,涂刷倍赛百09溶液,连续两遍,以防病害形成蔓延,加剧危害。病害发生后,无论真菌性病害,还是细菌性病害,均应清除病菇及其原基,并顺便破坏其料面,然后根据病害严重程度兑制不同浓度的赛百09溶液,对病区进行喷洒或涂刷,随后加强通风措施,待新料面重新长出菌丝,并有微黄色液滴出现时,重复前述出菇管理即可。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咱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