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制作老嚼谷儿。
本报记者贺勇摄
制作老嚼谷儿。
本报记者贺勇摄
制作粮食画。
本报记者史自强摄
采蘑菇。
本报记者辛阳摄
本报记者贺勇
北京丰台
老嚼谷儿好味道
“妈妈,自己做的就是好吃!”“亲手做桑叶饼真的太有意思了!”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郭庄子公园内,孩子们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桑叶饼和长寿糕,七嘴八舌兴奋地讨论着。
作为丰台区“中国农民丰收节”专场之一,郭庄子村举行农时荟主题活动,游客不仅可以分享农民丰收的喜悦,还可以在活动现场品尝、学做“郭庄子老嚼谷儿”。
今年9岁的曾佳琪吃过的美食不少,自己动手做桑叶饼还是第一次。“首先采摘嫩桑叶,洗干净,随后细细切碎……”按照厨艺师的讲解,她和小朋友们纷纷动手忙活起来,一步步认真操作。菜叶准备好后,加入鸡蛋放少许盐,与面和成糊状,擀成圆形薄饼,然后将薄饼放入锅内,烙至微黄。
刚出锅的桑叶饼清香扑鼻,黄黄的饼上还有一些绿色点缀,仿佛草色如烟的江南,淡淡的绿宛若采桑女浅浅的微笑,让人想起“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的诗句来。
“平时在家里,吃饭都是爸爸妈妈给准备好的,几乎不会自己动手做,今天突然觉得做食物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曾佳琪兴奋地说。
孩子们学得认真,家长们看得开心。大家纷纷表示:“孩子表现太棒了,没想到他们第一次下厨就可以完成得这么好。村里挖掘出的这个‘老嚼谷儿’好多都是我们小时候吃的,已经很久没看到了,现在能让孩子们尝到老北京最地道的味道,还能一起学着做,觉得特别欣慰。在丰收节进行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
“郭庄子老嚼谷儿”是郭庄子村深入挖掘村域历史文化形成的老北京农村传统农时文化产品,包括桑叶饼、咸菜鱼、碗坨儿、长寿糕、爽神汤、花生白薯饼、燕窝冬瓜羹、韭菜炒蜗牛等12道美食。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村里老人们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
为此,郭庄子村专门组织记录团队并邀请20位作家与老人们座谈,详细记录老人们口述的传说故事。故事中提到的昔日田间地头的“老嚼谷儿”,被厨艺师和营养专家提炼出来,研制出符合现代养生科学的新食品。从追根溯源到研究成形,再到别具匠心,历时数月。传奇感人的故事不仅记忆了这一方土地的乡愁,更以文字、美食的形式传承了下去。
河北邯郸
粮画体验坊的收获
本报记者史自强
在河北邯郸馆陶县,一场亲子体验让孩子们和家长重回田间,体验丰收的趣味和意义。
金黄的麦浪滚滚,收割机排成“人”字或斜着的“一”字向前推进……这是馆陶县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柴奕帆在课本上学到的秋收。
然而这一次,她跟随父母和其他5个家庭首先来到的是科技大棚。在寿东村的智能玻璃温室内,番茄苗长成了树,直达四五米高。
在农户的帮助下,柴奕帆一家乘坐采摘专用升降机,通过“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等电子按钮,在新奇的体验中完成了收获,并感受了番茄甜甜汁液带来的丰收甜蜜。
随后,体验团来到了玉米地和葡萄棚,在采摘中学习了无公害种植等先进农业理念和技术,感受了现代农耕的学问和变化。“原来玉米的外面还有一层‘包衣’,葡萄上还多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