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脑出血颅内血肿45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脑出血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5例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选取同期45例经保守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血肿初次清除率911%,高于对照组622%,治疗组总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的5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中国论文
【关键词】微创穿刺碎吸术;脑出血;颅内血肿
【中图分类号】R7221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2015)
脑出血发病急,变化快,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通常脑出血颅内血肿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在保守治疗时,治疗时间长,血肿长期压迫易导致肢体瘫痪,难以恢复或恢复不理想,使患者再出血风险增加或症状较重,严重者甚至死亡。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操作简单,创口小,可及时清除颅内血肿,止血速度快。现笔者以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脑出血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90例;经头颅CT证实,与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是学术会议中脑出血诊断标准相符[1];出血量30~120ml,双瞳孔散大,呼吸衰竭;发病到住院时间1~72h;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28±67)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37±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明显可进行对比研究(P>005)。
12手术方法观察组术前常规备皮,监测血常规,注意凝血酶原时间,患者用CT常规扫描,术中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烦躁患者术前采取镇静药物。血肿最大层为基准,偏血肿底部层面为穿刺层面。明确血肿中心距头皮最近距离,避开皮层大血管,于头皮标记作穿刺点,从体表穿刺点到血肿中心距离作为进针深度,选择适宜穿刺针。常规消*铺巾,于穿刺点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见流出暗红色血液及血凝块后,证明穿刺成功。以注射器5ml注射器缓慢低负压抽吸血肿。若抽吸困难可装上冲洗针,取100ml生理盐水+125万U肝素钠反复冲洗血肿,直到引流液清亮后注入3ml生理盐水+2~5万U尿激酶+1500U透明质酸钠,并夹闭引流管2~4h,当颅内压升高、中线明显移位则需开放引流管。术后复查CT,观察血肿情况。若术后再出血,需长时间冲洗溶解血肿,穿刺针保留时间应低于7d。
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调整患者血压,降低颅内压,以免再出血,营养神经,促进血液循环;予以维生素B12、维生素B6等维生素类药物清除自由基;以三磷酸腺苷注射液注射,以15%~25%浓度甘露醇于30~60min内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预防再出血。并予以对症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预防肺部感染。
13疗效判定[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患者予以评估,包括患者意识、凝视、视野、面瘫、肢体运动、感觉、语言、构音等方面,为0~45分, 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以斯坎迪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NSS)[3]判定患者病残程度,包括意识、定向、语言、眼球运动、面瘫、肢体运动判定患者病残程度,分为1级、2级和3级。
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90%以上,病残程度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46%~90%,病残程度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不足18%;死亡[4]。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